搭乘正午班機,到達金門已是下午,時間有限,落地第一天就打算悠閒的亂逛,一遊後浦老街似乎是最好的選擇,不僅可以看古蹟,也可以買名產,一舉兩得。後浦老街位於金門的西南隅,也是金城鎮的所在地,古稱後浦,「浦」字義為水邊或是江河出海口。現在的金城鎮是金門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主要政府機構的所在地。
※後浦小鎮散步路線:邱良功母節孝坊→模範街→清金門鎮總兵署→奎閣→陳詩吟洋樓→浯島城隍廟→陳氏宗祠→浯江書院
午餐後,由邱良功母節孝坊做為起點開始散步。「邱良功母節孝坊」是金城區的大地標,只是牌坊旁的小吃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牌坊是嘉慶十七年(1812年)時,邱良功擔任清朝浙江提督屢建奇功,奏請朝廷表彰守寡逾28年的母親,仁宗誥贈邱母一品夫人並欽準賜建節孝坊。現為國家一級古蹟,有「台閩第一坊」的美譽。從一早在地人的早市還有熱門的粥品,到下午開張的名產店與觀光客品嘗小吃的人潮,牌坊就這樣靜靜陪著大家無數的歲月。
烈女傳記載:「許氏,後浦邱志仁妻,年未三十夫歿,遺孤良功,生才彌月,艱辛撫養,守節三十餘年,嘉慶間,良功官浙江提督,奏請旌表,建坊,封一品夫人,祀節孝嗣。」
四根柱子底下分別有四對雄、雌石獅作為夾柱石,有趣的是所有的石獅都是原石色,只有一隻石獅是彩色的,而且石獅腳邊放有糖果等供品,也焚香祭拜,金門人有祈求石獅保佑的習慣,而牌坊下的彩色石獅據說非常靈驗,所以特別裝飾,逢年過節時周邊的居民與商家也會擺上供桌祈求平安。
一條「足以為模範」的街道,因此前往南洋集資並蓋起這條街道。建築風貌是日式與閩南建築混和體,但仔細看細節的雕花與裝飾又有南洋風。建築多為二進店屋,第一進為日式洋樓,目前幾乎都改為名產、餐廳、小吃、民宿等商業經營,第二進為閩式建築,Fenny說現在的模範街是建築本體與外觀維持老街樣貌,但內裝大多都改為現代裝潢。
穿過模範街走到底可以看到金門縣商業會,旁邊就是BOSS咖啡,在新竹分店越開越多的BOSS咖啡原來是金門人開的,我是到了金門才知道這件事情。而BOSS咖啡總店的旁邊就是總兵署的外牆,順著外牆就可以到「清金門鎮總兵署」。
從外牆開始我就喜歡上總兵署了,理由是綠木扶疏,枝葉茂密,古蹟與老樹是絕佳組合。
「清金門鎮總兵署」舊稱「叢青軒」,原是明代進士許獬宅第,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 總兵陳龍改建為總兵署,而後這個位置一直成為政府辦公處所,民國之後經歷金門防衛司令部、福建省政府等單位,現為國家三級古蹟,也是台閩地區唯一現存的清朝官署。
總兵署前有寬闊的廣場,民間習稱「衙門口」,現在的衙門口沒有擊鼓鳴冤的劇情,有的只是街坊鄰居的停車場與聊天休憩的好去處,廣場前的石椅是小豬造型,很可愛。
現存的總兵署,一進到總兵署的頭門就被庭院的參天古樹給吸引,開闊的內院榕樹遮蔭,非常具有氣勢,而後是大堂、川堂、內署、內宅、廂房,為四進兩廊式閩南四合院建築,整體形式保存良好。
金門縣政府規畫後的總兵署,目前展示有許多相關的蠟像與文物。從人物講解到衙門大堂展示,還有古代海防保衛介紹,以及兵器戰船模型,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參觀。
個人覺得值得一窺的是位於大堂左右邊的東西室,有相通的樓梯可以通往地下一樓,是牢房及清代軍法與刑具的展示。特別的是牢房中有衙門官兵與犯人的蠟像,犯人蠟像逼真的有點恐怖,小朋友可能會被嚇哭。
順著廊道參觀完四進的總兵署,走到後院後就會看到金門最老的木棉樹,已有三百年的樹齡。春末夏初是木棉花盛開的時間,我們到達的時刻已經是末期,木棉花陸續凋落,沒有滿樹鮮豔的木棉花襯托,枝頭孤零零的幾朵木棉花與古宅,有種淒涼的感覺。
總兵署開放的時間是每週一~週五(早上10:00~晚上10:00)每週六、日(早上09:00~晚上10:00),如果受制於行程,白天時間有限的朋友可以考慮夜遊後浦老街,會有不同的感受。
「奎閣」的入口是一個小小的窄巷,號稱金門的摸乳巷,雖然巷弄空間狹窄,但讓兩個人交會還是綽綽有餘,通過小巷,其實會先看到「陳詩吟洋樓」。
奎閣建於清道光16年(1836年),為縣定古蹟,魁星樓供奉北斗七星之首的魁星,魁星類似文昌帝君,都是主管考試等文運的神祗,金門當年可是出了不少的進士。奎閣是一座六角形的雙層閣樓,建築特色為檐柱迴廊、重檐攢尖,造形優美簡潔,有著泉州晉江派的傳統風格。現在奎閣周邊也掛滿祈求考試順利的祈福牌,大多是要面臨考試的考生掛的,想當年我在聯考前也是認真的去拜拜,物換星移,大家期望的心不變。
陳詩吟洋樓與魁星樓(奎閣)比鄰而居,洋樓走的是英國新文藝復興風格,樓高二層,跟其他洋樓混和南洋或是日式風格有所差異。即便目前的洋樓顯得頹圮,但仍舊可從外觀的樓簷、窗花與立面雕飾上看出當年的風華,除了基本的動物(老鷹、龍)與花草,還有小小的人物立體塑像,若能重現當年落成的燦爛,維持修舊如新的工法,依據洋樓的位置,弄個懷舊咖啡廳我都覺得值得,真希望政府或是有緣人能夠出手整治。洋樓背後的小故事,是洋樓尚未完成,陳氏即因病逝世,其後人亦因戰事走避他鄉,是屬於金門洋樓的一段悵惘回憶。
由Fenny帶路穿梭在小巷弄中,就到了浯島城隍廟,不熟悉金門的朋友還是拿著地圖走大馬路吧!金門巷弄的複雜度絕非輕易能夠熟悉的,是要像Fenny這種從小在這區走跳的朋友才罩得住。而「浯島城隍廟」是金門人的信仰中心,一年一度的迎城隍也是金門的大事情,我們到達的下一周才是金門的迎城隍,Fenny的家人都覺得我們應該晚一周到金門玩的,體驗一下迎城隍的熱鬧,我們也想啊!可是公司請假不容易。
城隍廟始建於明末,歷經幾次重建與重修,目前的城隍廟是在民國81年大規模重建而成。金門人從每年農曆三月底開始到城隍廟拜拜,相關的迎城隍活動會延續到四月十二城隍爺出巡達到高潮,每年的行程都不同,像是今年有舞獅比賽、歌仔戲等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每年金門縣政府的活動公告。Fenny姊夫說最近幾年都有邀請大陸的藝文團體一同參與,所以迎城隍期間的金門會湧入除觀光以外的藝文人潮,熱鬧非凡。
「陳氏大祠穎川堂」,建於1904(光緒30)年,前後花費6年的時間完成,為陳佐才等人所建,為紀念前人奔走締造的艱辛,正廳又名「忠賢祠」,內部木構裝飾精緻,4點金柱上有1910(宣統2)年完成的鎏金式對聯,堪稱金門之最;此外,陳氏宗親於明清兩代計有進士13位,其匾額均懸掛於忠賢祠,為一大特色。
「浯江書院」位於入住的如一家民宿對面,建於清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至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院內另闢「朱子祠」,奉祀教化金門有功的南宋大儒朱熹迄今。「朱子祠」於民國八十年列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也是金門四大書院中碩果僅存的書院。
金門於明清時代雖地處偏遠,但受到朱子教化之餘蔭,讀書風氣盛行,明清時期人才輩出,科舉考試屢屢榜上有名,有「海濱鄒魯」之稱譽。不過大家現在看到的浯江書院是金門縣政府斥資一千多萬美化工程後的建築,盡可能的還原書院的原貌,只是當天到達的時候只見建築如新,但沒有特別的歷史文化體驗,有點可惜。
對於後浦老街,其實還有其他值得去的點,只是我們時間有限,權當閒晃的走完這些景點,對歷史建築有考究的朋友,可以規劃更大範圍的後浦巡禮。
留言列表